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原文出处_译文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望江南:《全唐诗》、《词谱》等均作《忆江南》。 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还似:一作“还是”。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 参考资料: 1、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98-101译文
注释
这首词作于宋开宝八年(975年)李煜亡国入宋之后。李煜被曹雪芹称为“古之伤心人”,他降宋后,由凌驾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沦落为任人凌辱的阶下囚,经历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悔恨长伴,追忆不断,这首词就是为表达他对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之情而创作的。
参考资料:
1、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134
李煜简介
谢新恩
樱花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
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浣溪沙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谩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李煜的名句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出自《长相思·一重山》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出自《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出自《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出自《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出自《长相思·一重山》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出自《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出自《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出自《清平乐·别来春半》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出自《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出自《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出自《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出自《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出自《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出自《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出自《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出自《清平乐·别来春半》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出自《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出自《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出自《望江南·闲梦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出自《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出自《清平乐·别来春半》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出自《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 :出自《喜迁莺·晓月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出自《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出自《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出自《喜迁莺·晓月坠》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出自《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出自《忆江南·多少恨》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出自《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出自《长相思·一重山》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出自《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出自《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出自《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出自《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出自《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出自《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