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尽意的词语解释
言不尽意
言不尽意的近义词
词不尽意意味深长(yì wèi shēn cháng):
⒈ 意思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书不宣意词不达意(cí bù dá yì):⒈ 言词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
言外之意(yán wài zhī yì):⒈ 含蓄而没有明白指明的意思。
言不尽意的反义词
空洞无物(kōng dòng wú wù):
⒈ 空泛之言,华而不实之物。
言之无物(yán zhī wú wù):
⒈ 指文章或言论空洞,没有内容。
词语解释
言不尽意[ yán bù jìn yì ]
⒈ 语言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晋欧阳建《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示意有未尽。
⒉ 魏晋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三国魏荀粲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见《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
引证解释
⒈ 语言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
引《易·繫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晋 欧阳建 《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
朱自清 《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
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示意有未尽。 宋 苏轼 《与范元长书》之二:“临纸哽塞,言不尽意。”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三折:“写就了也,我念一徧:不才妾 萧淑兰 病中作词一闋,词寄《菩萨蛮》,奉上文郎 云杰 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言不尽意。”
⒉ 魏 晋 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 三国 魏 荀粲 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繫表之言”都是“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粃。”见《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国语辞典
言不尽意[ yán bù jìn yì ]
⒈ 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表达出来。今常用于书信的结尾,以表情深不尽之意。明·贾仲名。
引《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萧淑兰·第三折》:「病中作词一阙,词寄菩萨蛮,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言不尽意。」
近书不宣意
言不尽意词语接龙
意气自得:意气:意态,气概;自得:自觉得意。形容骄傲自满、洋洋得意的样子。
得君行道:得君:臣子获得君主的信任;行:实行。有才学的人能得到贤明君主信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益:更加;势:权势。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时间之内。
夕寐宵兴:指终日勤谨慎,不敢懈怠。
兴亡成败:兴盛、衰亡、成功、失败。泛指世事变迁
败法乱纪:败:毁坏,摧残;乱纪:破坏法纪。败坏法令,扰乱纪律。
纪纲人伦:纪纲:法制,制度;人伦:人与人之间关系及行为准则。指封建社会中人应遵守的法度纲常和行为准则。
相关词语
敢言 言谑 言听计从 旁言 言辞 言必信,行必果 四言诗 巧言令色 缀言 寡言 言旨 好言甘辞 眉言 徐言 三言讹虎 及不得一脚指 墨突不黔 食不充口 器宇不凡 不定 时运不齐 看不起 不安 缠夹不清 执意不从 不封 所图不轨 不犯 不嚘 亲不隔疏 尽义务 书不尽言 倾家尽产 顶踵尽捐 待尽 竭心尽意 尽思极心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至矣尽矣 溘尽 尽人事,听天命 尽如所期 尽让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尽诚竭节 断章取意 宁意 挂意 得意忘形 二三其意 遂意 情真意切 驰意 存意 属意 愿意 遣词立意 盛意 鸟意 寸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