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折廷争四字成语_接龙
面折廷争
名称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面折廷争 |
释义 | 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指直言敢谏。 |
拼音 | miàn zhé tíng zhēng |
类别 | 联合式褒义四字古代 |
出处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
示例 | 古华《芙蓉镇》第二章:“彭老总是为民请命,仗义执言,面折廷争。” |
用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词性 | 面折廷争是褒义词。 |
繁体 | 靣摺廷爭 |
近义词 | 面折庭争(miàn shé tíng zhēng):见“面折廷争”。 直言敢谏 |
反义词 | |
英文翻译 | argue/debate before the emperor in court |
谜语 |
成语开头相关:
成语首字母相关:
成语结尾相关:
面折廷争造句:
1、我们都应有面折廷争的精神。
2、与此同时,在朝中,武帝增设内朝,聚集身边近侍之臣,由卫青领衔,参与决议,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甚至面折廷争而诎大臣。
3、他“事有必犯,知无不为”,即使是李世民发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
4、由于魏徵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5、,遂引发出来一场面折廷争的轩然大波,使心虚理亏的他,多少有些招架不住。
6、无怪乎,在太宗朝出现了许多敢于直言不讳、面折廷争、犯颜极谏的大臣,魏征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典型。
7、古龙岗的故事,永远是淡淡的,没有面折廷争,没有血染征袍,故事只是淡淡的展开,淡淡的推进。
8、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9、魏征在唐太宗前敢犯颜直谏,面折廷争,遂有贞观之治。
成语接龙: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后海先河:语本《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比喻做事要先本后末。
河斜月落:见“河倾月落”。
落水狗:掉在水里的狗,比喻失势的坏人。
狗尾续貂:貂尾不够;就用狗尾来补充。貂:指古代皇帝侍从官员用作帽饰的貂尾。原讽刺所封官爵太滥;后比喻用次品续在珍品之后。多指后来续写的文学作品不如原来的好。
貂裘换酒:貂裘:貂皮做的大衣。用貂皮大衣换酒喝。形容宝贵者放荡不羁的生活。
酒食地狱:陷入终日为酒食应酬而奔忙的痛苦境地。
狱货非宝:指法官断狱受贿赂,也难逃法网。
宝珠市饼:拿珍珠换饼。比喻杜绝贪心。
相关成语:
青面獠牙 白面书生 知人知面不知心 满面红光 墙面而立 面誉背非 以点带面 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 面如方田 笑面夜叉 无情少面 鸠形鹄面 抓破面皮 面命耳提 人面兽心 面目一新 嗔拳不打笑面 方方面面 面似靴皮 百般折磨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椒焚桂折 厌难折冲 樽俎折冲 折长补短 百折不回 五斗折腰 百折不移 折节读书 三折其肱 折桂攀蟾 掊斗折衡 折箭为誓 三折肱为良医 折臂三公 攀花折柳 末大必折 月中折桂 廷争面折 面折廷争 小朝廷 大廷广众 面引廷争 面折廷诤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鸡鹜相争 逐利争名 门户之争 争长竞短 与日月争光 斗丽争妍 炫奇争胜 争先恐后 争强好胜 桃李争妍 朋党之争 争名逐利 争风吃醋 争长争短 必争之地 争分夺秒 暗斗明争 争名夺利